環保與經濟:相親相愛方為“雙贏”之道
發布時間:2017/10/13 16:18:53
新時期,新常態,經濟發展遭遇不小的壓力。本意為產業結構優化升J、化解過剩產能的“環保”卻被推上了輿論浪尖,部分人認為其影響了經濟發展。事實真的如此嗎?
近日,環境保護部通報了一些地市改進環保工作及相關調查數據。這些數據已經曝出,讓那些持有“環保影響經濟”想法的人有些“不知所措”。數據顯示,在環保風暴越吹越烈,環境壓力不斷倒逼之下,山東省濟南市、河南省鄭州市、新密市等一些地方的企業成功轉型,經濟指標呈現出上升態勢,而不是悲觀論調預測的大幅下滑。
自從國民經濟進入新時期與新常態后,國內不少地區與省份不得不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。而有這么一類地區和省份,面臨的壓力將是的:經濟結構嚴重失衡、生態環境破壞嚴重、c能過剩行業與企業比重過大。
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環保產業發展,實際上這些戰略性地發展舉措,目的顯而易見:在于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J,產業結構優化調整,以及讓傳統行業加快改造步伐,同時驅動新產業新模式的落地,**終達到當地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。
“環保影響經濟發展”論調的出現,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一種不容樂觀的跡象,即部分地方沒能準確把握黨及政府的政策方向,而盲目又導致經濟工作的失誤。現如今又把經濟指標下行的責任推給環保,認為是環保督察、環保督查影響了經濟發展,著實可笑。
“吸著毒氣,喝著毒水,住著毒地”搞發展,無異于掩耳盜鈴,為“黑色GDP”搖旗吶喊,將環保推至輿論風口,是荒唐且不負責任的。
仔細分析當前有關的社會輿論不難發現,“環保影響經濟發展”諸如此類的說法,并非沒有原因,而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:**,污染企業的關停整頓,使部分群眾短期失業或收入下降;第二,部分行業和企業“大發環保財”,造成民眾生活成本上升;第三,部分地方政府“一刀切”粗放式管理。
在環境治理的過程中,環保工作的收嚴的確會在短時間內對部分行業企業造成程度的影響,但從長遠來看,對經濟發展的利好是長久且可持續的。
環保與經濟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對立面,而是可以共生共榮的有機整體。在環保制約下的經濟發展,才能真正契合“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”的新發展理念要義;也只有在經濟發展的支持下,環保才能走的更遠,將一直以來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發揚光大。
經濟與環保的現實條件錯綜復雜,需要立足長遠,以全局觀念看點二者的關系,并掌握二者關系背后的邏輯,緊抓重點,真正實現經濟與環保的“雙贏”。
文章轉載于:中國環保在線 http://www.hbzhan.com